高效课堂思考与实践开题报告

时间:2020-09-14 10:25:10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高效课堂思考与实践开题报告范本

  一、问题提出

高效课堂思考与实践开题报告范本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手段的先进,教学技艺的精湛绝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有一个强大的可以和老师进行思维对抗的学生群体,只有两强相遇,才能迸发出耀眼的智慧光华;当懵懂稚嫩学生面对修炼已久的老师时,只能洗耳恭听、强压硬灌,被动接受,毫无对抗;如何让学生思维上快速强大,在课堂上起码有招架之力,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高一高二的数学教学能否为高三的系统复习建立一个梳理知识的工具和模式,使高三的复习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获得,为高三的复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是每位高三老师最现

  实的想法?

  二、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

  (一)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过程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当教师通过讲授传输信息时,还有两个活动着的舞台:一方面是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识辨、再生、储存与输出;另方面是教师根据反馈调节信息的速度、强度、顺序、容量等。这两方面组成一个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世界。高效课堂的创造性就在于能够对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能够对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及时而有效的调控,使系统达到逐步优化的动态平衡。在学生方面关键是学生对信息接收能力的状态,对新知识的辨识能力,新旧知识融合再生条件准备,以及对新知识储存的“内存空间”的储备。所谓创设发现情景、所谓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所谓预设与生成的调控,所谓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都只不过是这一动态平衡的小小插曲或微调而已。

  要达到或完成高效课堂教学,功夫还主要在课堂外,笔者认为完成一节高效课堂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开学以后,后三个环节循环往复。

  远期预习

  课前预习

  课堂交流

  课后反馈

  师生的课堂教学交流过程只是一个显性的环节,其他三个隐形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必要条件。学生对课堂与老师交流能否顺利与有效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二).远期预习——沙漠中的一点绿

  远期预习主要包括:学生假期预习,学生课外课程预习,课外学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符合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1918年),“先行组织”把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的方式介绍的关于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学习材料;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2]。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预习,联想到治沙中有一种方法叫“井格治沙”,由于沙漠的风很大,首先要把沙围固住不要让风吹动成沙流,就在沙地开井字形小沟槽用埋入草秸,连成一片,再在井字方格中种草或树。数学概念的先期植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会在整个众多含义中关注第二条:数学名词。或许会依次探索数学家康托(cantor, 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的数学成就、生活轨迹,打开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再如函数概念的演变,从初中的变量定义到高中的集合对应定义的演变,会产生质疑与探索,在没有课时进度的逼赶,没有学校学习的环境压力下,学生可以从容、有趣、自由的涉猎与其有关的知识,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外围知识的准备。

  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材具有简炼、概括、逻辑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能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三)课前预习---有的放矢

  课前预习是在学习了上一节课,完成了当天作业后为明天上课做的课前准备,可以活激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清晰与老师讨论的问题对象越来越集中,趋于一致,通过对新知识的接受,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接受新知识的生长点。

  如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等比数列》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以后学习的,已经具备了数列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性质知识,了解了研究数列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作为学生老师明天讲这一节课,该预习什么呢?由概念的基本结构应预习:1)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表示认识等比数列;2)搜集回顾比例的性质;3)了解利率、增长率的运算模式;4)试图推导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5)试图对等比数列进行分类;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课堂上,这类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利于教学深入开展。

  以上5个问题中1)基本明确,但在课堂上关于等比数列的公比 及项 不为的问题会更加关注,这个问题在预习中不一定会很重视;4)的探索不一定成功或完善,如其有归纳法、迭代法、累乘法等,学生产生欲望和渴求,课堂上会集中精力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探索,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5)是这一节课的一个难点,依据数列的性质进行分类,定义没变,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高次式,比较大小需要分类讨论如:递增数列

  等。会产生困惑,学生会在课堂是全神贯注,收获知识。

  2)和3)基本没有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顺利行进。

  (四)掌握科学有效预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学生构建最佳的知识体系,建立宽广的知识平台,形成庞大的知识载体。

  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行为,为什么有些人一学就会,有些人需要长时间的摸索还学不会,有些人能够无师自通,有些人轻而易举,学习有没有秘诀?有没有通法?特别是对于已成定论的成熟知识,在纷繁爆炸的知识时代我们希望有一劳永逸的妙方,有没有?

  让我们从数学学习开始探索

  依据学生接受水平,为学生编排最佳的知识组织,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佳顺序;把知识表现为最适宜于学生接受的形式,什么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形式?

  那就是学生最熟悉的顺序与结构;学生的这个结构哪里来,老师建构的;如何建构?《数学》(必修一)为例

  具有共性的知识体系

  认识一个概念的基本途径:

  以集合为例认识每一个概念的结构和特性:

  每一个概念的详细结构分析

  结构式是如此惊人的相同。那么,其他知识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表达结构呢?指导学生依此结构预习函数新课。进而以课堂的教学为预习的实践,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

  创造性的概念理解和体系活用(以函数为实践)

  详细分析结构如下

  依次模式进行预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模式可应用推广到其它章节。

  此模式可应用到其它科目的学习。(进行学科迁移)

  此模式能不能应用到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生活?

  做一个一生都清楚的人

  五.课堂交流----不平等的知识交互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和老师的教学过程思路最大可能的趋于一致,预习过的以后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 而且学生们带会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

  课前预习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为什么呢?如果老师一节课讲10个问题,你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5个,那么在这一节课中你对于已掌握的5个知识可以轻松面对,吸收老师更好的表达方式或精彩解法,也可以用你最好的想法去批判老师;对于剩余的5个知识点,可能有2,3个老师课堂上稍加提示或知识铺垫你就通了,不会的问题也就一两个,专心听讲,没听明白的记下重点课后在研究学习,这个问题明天老师还会讲;那么这样的一节课,你既有快乐的交流和收获,又有对新知识探索的力量和信心,达到真正快乐学习。

  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完全融入老师组织的教学情境中,符合莱夫与温格的情境学习观的核心概念 “合法的周边性参与”“实践共同体”等重要要素[3]。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在教学中具有“交互主体性”,师生的关系是互动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朋辈互动)。都“交互主体”了,教学活动就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或“一言堂”,也不仅只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学习社群成员之间多元多样多边的互动、互助、互惠行为。我们一直提倡“生命化课堂”,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三、关于高效课堂的实践

  关于高效课堂是每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我对于前面的思考由来已久,并且在教学中边思考就边应用,感觉效果不错,但没有系统分析过,XX年9月我任2015级七班班主任兼代数学科,条件具备开始了系统实验。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

  对象:高2015级七班

  基本情况分析:

  (二)实验步骤与过程

  1.模式建立过程

  2.模式的模仿应用

  3.模式的创造应用

  4.模式的应用体会总结

  (三)实验的结果分析

  1.数据分析

  2.效果分析

【高效课堂思考与实践开题报告范本】相关文章:

1.论民法课堂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物流开题报告范本

3.会计开题报告范本

4.硕士开题报告范本

5.pov开题报告范本

6.印刷开题报告范本

7.综合实践开题报告格式

8.财务税收开题报告范本